安道
留言
[ 2020-08-01 ] 欢迎你回来看我,我们可以微信97477
[ 2020-08-02 ] 可以打开左边侧边背景音乐,安道特别为你准备。>
[ 2020-08-01 ] 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企业教练带来了什么?

企业教练带来了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讲,企业教练是一个新鲜名词。在传统概念中,教练与体育就尤如鱼水关系般不可分割。然而,企业教练将这种关联打破,进行教练与企业管理的嫁接,训练场地也从运动场搬到了现代组织,“鱼”有了新的生长环境。

        在中国,首先实现这种嫁接的是大型外资企业,受益者自然是置身其中的本土化精英,吴士宏便是其一。这位曾经被称为中国打工皇后的女士,在《逆风飞扬》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她第一次被教练的情况。那时候,她刚从IBM到微软担任中国区总经理,教练训练是她初进微软上的第一课。

  吃螃蟹者乃外资企业不足为奇,因为精彩的嫁接瞬间发生在20年前的美国。事实上,嫁接的试验者并非微软,而是AT&T。当时,AT&T总裁邀请一位美国网球教练,给公司高层管理者上课,教练示范的是打网球的方法,管理者学到的却是企业管理方式。这次看似荒谬的特殊训练,催生了后来风靡欧美企业的教练技朮。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使企业教练越加受宠,教练并不只在AT&T一枝独秀,开始在众多国际型企业中百花齐放,例如波音、麦当劳、BP石油等等。美国的《财富》等知名媒体也将Coaching纳入版面,而1992年成立的国际教练协会(ICF),预示着教练技朮的发展开始规范和系统,并且向主流管理科学靠拢。

  根源于体育的教练,在企业界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据《美国新闻与世界》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教练是美国顾问业中呼声最高、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为无数企业家所钦佩的GE前CEO杰克﹒韦尔奇在接受阳光卫视杨澜的专访时,提到了退休后的打算是做一个企业教练。

  在中国的企业群落中,教练首先流行于知名外企,不过,墙内开花,墙外并未闻香,由于外企仅仅将其作为一个管理工具,教练的活动范围以及影响力也仅仅是在系统内垂直辐射。对于外企门槛外的很多人来讲,依然是闻所未闻,不知就里。

  正因为如此,下面的数据就显得让人惊讶:据悉,中国已经有上万名企业管理者曾经接受过教练训练,其中不乏上亿规模企业的领军人,像前乐百氏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伯权等。何伯权对企业教练推崇备至,并且还聘请了私人教练。

  教练开始在中国本土企业中茁壮成长,打开屏障的是一家叫汇才人力技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才)的外资企业,上万名“尝鲜者”均源自汇才的训练。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公司,是一家推广教练技朮的专业机构,总部设在加拿大,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香港、澳门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汇才首先将教练技朮引进中国的本土化群体,而且对教练的发展雄心勃勃。该公司以“激扬禀赋启导宏才”的理念,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被媒体誉为“亚洲企业教练先锋”。

  上万人不是小数,显示的是教练的流行,同时也引起人们的疑问:培养教练难道易如反掌?对此,汇才给出了另一个数据:在上万人中,获得专业教练资格的仅仅只有78名。

  2002年,汇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汇才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也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企业教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幺?带着这个疑问,本报记者近距离观察汇才以及汇才的客户,同时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教练什幺?

  在汇才的业务介绍会上,肯定会出现一个扇形图的投影。主持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们有什幺样的信念,就会有什幺样的行为,而这个行为导致了成果的获得。传统管理善于从中间环节入手,也就是从行为的层面入手,通过改变行为,从而改变成果。但是,教练认为,行为只是“标”,试图改变行为乃治标不治本,行为的背后是信念和心态,所以,信念才是“本”,只有把信念的宽度打开,才会有不同的行为,也就会出现不同的成果。随着扇形图的扩大,信念、行为以及成果均扩展到一个新的范围。

  汇才将这个扇形图归结为教练的核心原理,教练技朮在知识、技巧和心态三个不同的学习层面上,选择了心态作为切入点。而在教练的严谨定义中,有这样的叙述:教练是通过迁善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从而让他更有效地达成目标。由此可见,教练训练首先是心态训练。

  这个切入点暗示了教练流行的必然性。曾经有位伟人说:观念改变历史的轨迹。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今天,进步与障碍的两大原因均是源自不同的观念,所以,观念的进步和态度的转变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企业的发展显得愈加重要。

  有这样一个比喻:中国的管理界80年代流行青蛙,90年代流行奶酪。一只青蛙放在开水中,它会立即跳出来逃生,而将它放在冷水中,然后慢慢加热,青蛙不知逃避,最后会被煮熟,这个“温水效应”被很多企业管理者引用和借鉴。而到了90年代,一本名为《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寓言故事书,在企业界迅速走红,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还为之制作了两期专题,足以见其影响力,其实,整本书的内容相当简单,讲述的就是面对环境变化时,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正如书中的一句话:当你改变了自己的信念,你也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人们对于态度的重视前所未有,而足球教练米卢提出的“态度决定一切”,随着他将中国足球带入世界杯,又为这种重视推波助澜。企业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态度的重要性,看到了态度对于团队的影响力。

  汇才提出了人本概念,认为就像汉字的“人”一样,一个完整的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与技能,另一部分是信念和心态。仅仅拥有知识和技能,而不具备良好的心态,那幺他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就会打折扣。而且,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技能越高,其心态不好,对组织的杀伤力也就越大。这个说法与国内很多企业家的用人方略不谋而合,像“德为先”、“性能好的汽车,奔驰的速度可以很快,但是,方向不对,出轨的可能性也很大”等等。

  在重视态度的基点上,汇才给出了教练训练的系统性方案,其主菜单包括两大分类:素质管理技朮和专业教练技朮,一个是针对人的心态调整,一个是专业的教练技巧。整个训练体系要达到的目的有几个:1.让受训者能够洞察自己的心态,2.能够进行有效区分﹔3.从自身寻找原因,也就是负责任﹔4.能够迅速迁善心态﹔5.看人之大,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6.熟练运用教练技巧。

  汇才认为,教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让对方从中看到自己的状况。然而,以人为镜难上加难,因为需要客观公正,让对方看到真实的情况,否则,就像人们照哈哈镜一样,看到的是变形的镜像。所以,成为优秀教练的重要一步,就是必须经过素质训练。<BR>  体验之旅

  每一个经过汇才素质管理技朮训练的人,对这段过程均难以忘怀,甚至有人刻骨铭心。因为汇才采取了不同于传统教育和培训的方式,以大量的体验来完成训练过程。素质管理技朮分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参加者不需要记任何笔记,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和教材,只需要投入和参与。

  导师是整个训练的主持,他确定主题,然后开讲,接着大家分享。其中穿插了二人对话、仿真游戏、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和活动。导师的角色是一个教练,同时还是一个通过言语带领参加者实现不同体验的“导游”。

  训练过程中的精彩片段是导师的现场教练,其到位的教练技朮常常让训练出现兴奋和高潮,每一位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被教练者。这种特殊对话有两重功效:被教练者在与导师“交锋”的过程中常常茅塞顿开,而他正好成为一面镜子,其余人从中看到自己的状况。

  有一位企业总经理,也是公司的唯一出资人,近十年经营,公司规模近十亿。他原本有一位共同出资的创业伙伴,在公司成长过程中,两人出现分歧,后来分家并反目成仇。由于彼此心里不爽,在经营上互相设立障碍。在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这位总经理突然领悟到互相残杀于事无补,只能伤了彼此元气,而这一切仅仅是源于内心的态度,源于对伙伴的不满和怨恨。结束训练后,他立即主动联系对方,数年积怨顷刻化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小小的一念之差,结果竟截然相反。这样的故事在训练中不胜枚举。

  汇才认为,知道并不等于做到,理论不等于实践,目标不等于成果。素质训练中并没有教给大家新的知识和理论,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环境,让对方身临其境,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转变心态。一旦心态转变了,行为的改变就水到渠成。整个训练的方向性是做到、实践,并且追求成果。

  汇才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强调只有体验才能将理论和知识固化在人的身上,成为一种能力和能量。这就像一个人不会骑自行车,他有两种途径学习,一种是买大量的书籍,学习骑自行车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一种是不问理论,就地学习。究竟哪一种方式更有效,答案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从不跨上自行车的人是永远也不会骑车的,哪怕他有满腹骑车的经纶。

  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并非汇才创造,而是最近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外资企业的人才培养中,也经常使用。教练技朮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原理,设计出一整套系统化的工具,来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体验式学习重在体验,重在挖掘内在已经具备的能力,导师只是一个主持人而已。由此可见,汇才的教练技朮推广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培训,更不类同于教育,其研讨方式新颖而独特。而在汇才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一个项目叫“企业教练技朮推广”。所以汇才的定位也别有特色,叫国际性人文机构。

  教练的理论来源

  尽管被媒体称为行业先锋,而且数次参加国际教练会议担任专题主讲并成为会议焦点,汇才认为教练技朮的发展根源依然在美国,其理论的支持者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隆纳﹒海菲兹,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的观点也是企业教练技朮的理论支撑。

  海菲兹提出了调适性领导力的概念,他认为在稳定的环境下,人们只需要按照常规,就可以很好地生活和发展,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技朮性领导力﹔然而,当环境变化后,依靠技朮性领导就会出现不适,甚至出现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应因环境变化的调适性,要能预测变化,同时自己要变化在环境变化之前。

  企业教练要求管理者具备区分能力,能够区分调适性问题和技朮性问题。因为这两种问题经常出现在企业管理中。

  有一个简单而又经常会发生的例子。有一位出纳,某一天,总经理要求她查阅某房地产公司的电话,出纳的反应是:我不知道。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究竟是她真的无法知道,还是她不愿意通过劳动去知道。前者是技朮性问题,因为她没有能力,后者是调适性问题,因为她在心态上不愿意做额外而没有报酬的工作。

  电话黄页就在同一个房间,而且拨打114也不是唯一的选择,这个出纳事实上具备知道的能力,只是在调适性上需要教练。而管理者最大的不幸就在于分不清其中的奥妙,常常是头痛医脚,处理不当。教练训练人们的洞察力和区分能力,在调适性上则深度挖掘,这个调适性就是人的心态。

  彼得﹒圣吉关于心智模式的研究,为教练的原理做了另一个角度的诠释。他提出心智模式是指一种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对周围及世界的看法及其采取的行动。经过大量的研究,他认为人们常常以自己的信念和假设来看世界,很多时候,我们透过自己的“过滤眼镜”去诠释和认定外在的世界,其实,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假设,然而却把它当成是真实的世界。

  信念和假设潜藏在人们的内心而且不易觉察,但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心智模式就像一个自动操作的内在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一个人的方向和对外界做出反应。所有的后果和成果不是根源于我们做了什幺,而是根源于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惯有信念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市场中俯首可拾。有不少曾经成功曾经辉煌的企业,后来在市场中却销声匿迹,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一再上演。诚然,外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这个客观因素对于所有竞争者是同等的,不同的是,企业决策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变化,是否选择最合适的对策。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掌舵人的信念和心态没有作相应的调整,在规模壮大和竞争加剧的时候,依然承袭过去的思考以及行为模式,所以,失败并不意外。圣吉对类似情况的总结是: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释。

  教练技朮探询的就是改变的根本动因───根植于心中的信念,而且从操作层面观察和改善人们的心智模式───这些信念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成果。根源改变了,导致行为改善,成果自然彰显。


上一篇: NLP教练技术的语言模式
下一篇: 企业训练带来了什么?
文章来自: 本站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951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